"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学",它的理论基础建立於一个颇为模糊的地基上,而且,这基础多是借助於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甚至乎社会政策等学科。这种背景迫使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学者汇合一起,想为九七年代来的社会工作发展找出特有的理论基础,及说明社会工作的独特意义。西方社会工作亦有同样出现追寻"社会工作"本质的努力,特别是英美的社会工作者。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王思斌教授不单指向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提议在文化上作出分析。韩明谟教授的文化与社会工作正好在这方面提供一个可能发展的方向。他以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徵与素质展示出中国社会工作可以以"人本观"、"综合观"、"中和观"的重要性。
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社会工作本质"的界定方法。此组文章的特色是各作者选用不同的理论构想来设定社会工作的社会位置。夏学銮的"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将社会工作放在三个拉力中来看其本质的发展,他特别将实践、专业与制度区分开来,然後分析出这三个方向内过去、现在至将来皆在决定著社会工作发展的路程。谢立中教授选以"助人"与"维护"这个拉力来探讨社会工作本质的转变。朱志强的"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论,却带出一个更高争论性的问题,就是社会工作根本上彻头彻尾是道德与政治皆有实践的专业,若以纯技术来处理社会工作,就只会制造问题。要"助人"或"维护"是社会工作者在道德与政治上的政治选择,也是整个专业的道德与政治的选择。丁惠芳以女性主义为基础,说出同理心、关怀伦理的重要性。阮曾媛琪的两极化分析与谢立中的"维护"与"助人"相呼应,但阮曾媛琪将整个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放在历史的脉络之中来看,加深了整个两极化的分析意义。郭崇德教授的本质与属性分解,则是配合著中国国情的分析,其中提出本质与属性的分别,扩阔了整个讨论,将话题由历史、制度文化扩延至更深层次的理论构成。何国良的论述分析,以费沙(Fraser)的分析方法,指出社会工作本质的多变可能,更以社会运动的架构来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社会意义,是另一种尝试。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一些在各领域的实践经验,正好是说明社会工作本质呈现形态的最好材料。除香港经验之外,中国内地的教授们也从他们的经验中探求社会工作本质的存在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