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志锐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对白先勇、张大春、张爱玲、余华、虹影等作家的作品进行带着"另类"意识的评论。
陈志锐的评论,是一种美学式的另类评论
他大量运用美学理论,如"《活着》的死亡"里用到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美学大师博克的"距离说"、康德的"完满"、法国美学家巴希的"同情的象征主意"、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的"极限境况"(border situation)等,来诠释"生与死"。其他如离散与认同(新加坡另类的"新三民主义"),佛洛伊德的"压仰性问题"(张爱玲《金锁记》)等,都以美学为轴。
陈志锐的评论,是一种诗学
他以独特的眼光,选评大师级作品里的另类。他挑拨意象里的玄机,如张爱玲〈金锁记〉里释题(锁)、释名(人名)、释景(日、月、风)、释器。他测量文学氛围的温度以及营造手法,如《台北人》里的另类温度:零度、沸点与冷热交替。他结合美学与道德观照,揉合历史识见、与世俗生命,呈显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人生哲学,评论本身就是诗学。
志锐的评论,有"出人意料,入人意中"的张力。
作者简介:
陈志锐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英国莱斯特大学商业管理硕士、新加坡国大英国文学硕士及剑桥大学汉学博士。任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副院长。研究领域为现当代文学、电影戏剧、文学教学法、多文化课程等。曾获新加坡金笔奖等多项全国文学奖,青年艺术家奖、新加坡杰出青年奖、模范华文教师奖、师大人文学术奖等。出版《四书》、《陈志锐诗选》、《隔岸观我》、《造剑地》、《老师的作业本》、《黄色雨衣》等。
|